-
摘要: 肝炎后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属中医学中"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徵瘕"的范畴。肝炎后肝硬化病因为虚、毒、瘀、湿,病机是本虚标实,正虚以致毒邪内侵,其中正虚为本,肝毒、气滞、血瘀为疾病的基本致病条件,贯穿疾病始终,但不同时期有各自主要的致病特点,初期以肝肾阴虚为主,中期为脾虚湿盛,晚期为正虚邪盛,并因此制定治疗方案分期论治,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
-
[1] 李鸿玲.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 2010, (1):2-4.
[2] 叶丽红, 程海波, 章永红, 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则与治法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1):10-13.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重庆)[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 10(2):119-121.
[4] 粱志新, 张崇智.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台杂志, 2009, (22):2223-2224.
[5] 高艳.软肝散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7):1800-1801.
[6] 黄利, 何向阳.肝硬化并发肿瘤的临床特点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5):668-670.
[7] 姜宏伟.单味鳖甲治疗肝炎后肝硬化30例[J].临床医学, 2007, 27(6):93-94.
[8] 谢燕华, 于泳, 陈捷.柴胡对肝硬化大鼠α-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陕西中医, 2011, 32(10):1423-1424.
[9] 陈婷, 李涌健.中药与肿瘤免疫微环境[J].吉林中医药, 2013, 33(5):438-443.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
- PDF下载数: 177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