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周伟成, 陈迎春. 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 24(10): 794-796. doi: 10.3969/j.issn.1671-038X.2016.10.19
引用本文: 周伟成, 陈迎春. 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 24(10): 794-796. doi: 10.3969/j.issn.1671-038X.2016.10.19

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伟成,男,主治中医师

    通讯作者: 周伟成,E-mail:27944829@qq.com
  • 中图分类号: R259

  •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87例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予以中药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患者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愈显率为61.36%,对照组患者愈显率为27.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IBS,具有起效快、作用明显、有效减轻肠道低度炎症反应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加载中
  •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48-1949.

    [2]

    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标准[J].胃肠病学, 2006, 11(12):736-73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08, 28(1):38-40.

    [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7):1062-1065.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08, 28(1):38-40.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4.

    [7]

    陈文星, 时贞平, 窦银荣, 等.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肠肌体内外调节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3):3-4.

    [8]

    王垂杰, 包艳莉, 李玉锋.痛泻要方煎剂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大鼠的肠道肥大细胞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1):12-15.

    [9]

    胡旭光, 张思为, 相湘.疏肝、健脾、疏肝健脾方药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J].河南中医, 2007, 27(9):23-25.

    [10]

    旺建伟, 赵文静, 胥风华, 等.内脏高敏性大鼠肠道敏感性与5-HT相关性及痛泻要方对其干预作用[J].中医药信息, 2009, 26(4):78-80.

    [11]

    李佃贵, 赵玉斌.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 2006, 37(11):1681-1684.

    [12]

    吴晓亮, 王烨林, 孙建华, 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及其对Th1/Th2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3, 33(12):1057-1060.

    [13]

    占道伟, 孙建华, 罗开涛, 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4, 34(2):135-13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1
  • PDF下载数:  13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5-11-12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