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及对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

张旭松, 张秀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及对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 24(3): 219-220,223. doi: 10.3969/j.issn.1671-038X.2016.03.15
引用本文: 张旭松, 张秀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及对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 24(3): 219-220,223. doi: 10.3969/j.issn.1671-038X.2016.03.15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及对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旭松,男,本科,主管药师,从事临床药学

    通讯作者: 张旭松,E-mail:pujiangzhangxs@126.com
  • 中图分类号: R442.1

  •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及对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70例儿童厌食症患者分为中西医组(n=35例)和西医组(n=35例)。2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结构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西医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其中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 g/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七味白术散,1剂/d,水煎取汁100~150 ml,分早晚餐前温服1次。西医组予以单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剂量、用法同中西医组。2组均使用8周。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的变化,并评估比较其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2组血清GAS和MOT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值大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西医组(77.14%)(χ2 =4.20,P<0.05)。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佳,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升高血清GAS和MOT水平,调节食欲调节因子紊乱密切相关。
  • 加载中
  • [1]

    高鹏翔.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和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16):250-250.

    [2]

    王亚萍, 李江全.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4):335-335.

    [3]

    于苏平, 李婕.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2):109-113.

    [4]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75-1275.

    [5]

    苏树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9-81.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67-267.

    [7]

    LENARD N R, BERTHOUD H R.Central and peripheral regulation of food in 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pathways and genes[J].Obesity, 2008, 16:11-22.

    [8]

    姜永红, 孙远岭.儿童厌食与食欲调节因子的研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 16(4):214-216.

    [9]

    肖满田, 丘小汕, 蔡泳仪.厌食症血浆瘦素神经肽Y、胃动素与胃排空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5):383-385.

    [10]

    王波, 李军.用益生菌治疗婴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 26(2):192-193, 196.

    [11]

    张月萍, 杜永平, 汪受传, 等.小儿厌食发生发展及运脾法作用中枢机制研究的新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9(4):18-18.

    [12]

    杨秀荣.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38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0, 45(9):639-63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3
  • PDF下载数:  14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5-09-07

目录